金网
>
聚合
>
文化
成为“人”意味着什么?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答案
2022-07-13 14:34:03
来源:
堕胎权的反对者和支持者经常根据两个基本价值观来构建他们的立场:“生命”或“选择”。

在科特迪瓦杜埃奎的一座教堂里,一名 4 个月大的女婴由祖母照看。 美联社照片/Rebecca Blackwell
在我看来,“生活”和“选择”本身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或谁——构成了一个人。
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学家,尤其是像我这样专门研究非欧洲宗教的人。一些在美国和欧洲通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关于作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的想法,很简单,并没有与其他宗教传统和文化的追随者分享。
美国文化中关于人格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督教的产物,其中人格与灵魂的概念密不可分。只有拥有灵魂的生命才是人,而人格被视为黑白两色:一个生命要么有灵魂,要么没有。

法国康克斯一座教堂的正面细节展示了基督教关于救赎的教义。 JARRY/TRIPELON/Gamma-Rapho 通过 Getty Images 拍摄
渐进的人格
科特迪瓦 Beng 文化中关于婴儿的信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人类学家 Alma Gottlieb在她非凡的 2004 年民族志“来世是我们来自的地方”中详细说明了这一点。
对 Beng 来说,所有婴儿都是最近死去的人的转世。它们来自一个叫做“wrugbe”的地方,它同时是来世和某种前世。
婴儿是转世的想法,尤其是祖先的转世,并不是本族或非洲宗教所特有的。事实上,一个新生儿直到她剪断的脐带变干并脱落后才真正离开“wrugbe”。只有这样,婴儿才在任何意义上被认为是一个人。如果她事先死了,她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葬礼。甚至在那之后,直到孩子几岁,人们仍然相信他们仍然处于“wrugbe”和普通人类世界之间。
对于奔和其他许多民族来说,仪式标志着人格的发展。一些文化认为儿童在接受启蒙之前并不完全具有性别。启蒙的过程本身就是象征性的死亡和重生,就好像启蒙者变成了一个新人。在某些社会——例如加纳北部的塔伦西——如果一个人实现了完整的人格,只有在死后,当他们成为祖先,充分参与其后代的生活时。

南非奥兰治农场的朋友和家人欢迎同修从启蒙学校回来。 幸运的麦比/每日太阳/盖蒂图片社的盖洛图片社
不只是人类
“人”甚至不一定是人。在西非的曼德文化中,例如我研究过的 Dyula社区,每个氏族都与“ntana”相关,这是一种大型且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例如狮子、豹子、大象、鳄鱼或蟒蛇。该物种的成员被视为人,但仅限于相关氏族中的个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他们与他们的 ntana 关系起源的故事 - 通常是关于该物种的祖先如何拯救氏族的祖先,例如将他从他掉入的坑中拉出来。氏族成员不得杀死或吃掉他们的 ntana,接触甚至看到死去动物的遗体都被认为是危险的。
当我们比较范式因文化而异时,人格的两个方面尤其突出。
首先,人格有时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也不是每个人自动拥有的东西。其次,人格不是纯粹的个人现象,而是本质上被社会关系所束缚——尤其是在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之间;配偶和姻亲之间;在生者与死者之间。另一方面,基督教强调灵魂和个人的救赎:一个人要么拥有灵魂,要么没有灵魂,这个灵魂的救赎或诅咒是个人的责任。
在基督教占多数的社会中,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人格概念在多大程度上源自基督教基础,可能并不总是很明显,除非将它们与其他宗教传统进行比较。在我看来,将这些想法嵌入法律——尤其是禁止堕胎,甚至允许禁止堕胎——就是将神学嵌入法律原则。